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凭借156年的深厚底蕴,打造出一个覆盖“临床需求—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患者获益”的闭环生态。浙大二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六年位列前十,彰显了其在高水平医院建设中的卓越成就。
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指出:“创新的本质,是回答别人没有回答的问题,解决别人没有解决的难题。”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浙大二院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团队主导开发了国产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显著提升了手术的精准度,改善了患者的术后心功能,同时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此外,针对主动脉瓣狭窄的高危群体,浙大二院通过“产学研医”协同模式,实现了国产瓣膜系统的自主生产,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例如,王建安教授带领的实验室研发的DragonFly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系统,利用微创导管操作,克服了开胸手术的风险。目前,该系统已在欧洲完成多例确证性临床入组,标志着国产心脏介入器械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在创新的土壤中,浙大二院不断拓展技术边界。以冠心病的诊疗为例,医院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旨在解决传统评估方法复杂且费用昂贵的问题。该系统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从门诊筛查到手术规划,不仅降低了患者接受有创操作的风险和医疗费用,同时优化了超声导管、心脏支架等医疗资源的使用,使得创新成果变得“更省钱、更可及”。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常务副主任蒋峻表示:“AI分析冠脉造影图像的技术可以自动计算血流储备分数和微循环阻力指数等参数,替代传统有创压力导丝。”这一技术的应用,代表了浙大二院在推动医疗创新、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方面的努力。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蒲朝霞提到:“虽然部分技术在基层医院尚未普及,但院内的实践为科研成果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十余年前,浙大二院在瓣膜病的诊疗上就引入了声学造影、无痛食道超声和三维超声等先进技术,极大提升了复杂手术的精准度与患者的舒适度。未来,她期待利用实时三维超声及AI定量技术,改善基层医院的诊断一致性,实现标准化评估。
浙大二院的创新不仅限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医”生态系统。常务副院长胡新央强调:“我们将临床难题转化为科研课题,通过创新研究找到解决方案,最终实现科研成果对临床和患者的反哺。”医院致力于培养既能看病又能从事研究的复合型人才,确保临床研究成果既具科学性亦具转化价值。
为支持这一愿景,浙大二院设立了临床研究专项基金,推出“创新中心”模式,整合多学科团队,聚焦瓣膜病、冠心病等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在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青年医生得以同时参与临床与材料研发,形成“从病床到实验室”的无缝转化。
王建安表示:“我们希望回答别人没能解决的难题,未来能够有更多从0到1的创新器械和技术方案服务广大患者。”以AGGAME为品牌,浙大二院致力于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
高水平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对疑难技术的攻克,更在于对生命的深切关怀。浙大二院的实践证明,高水平医院建设需要以创新为引领、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技术突破、人才能培育和成果普惠,实现医学温度与科技精度的深度融合。